译文及注释
译文
小山压着大山,大山无力反抗。
羞于见故乡人,从此投奔外国。
注释
山:契丹文字中通“汗”,即“可汗”,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尊称。
无力:一作“无气”。
故乡人:一作“本邦人”。
投外国:指投奔后唐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许结编注 .宋诗.成都:天地出版社 ,1997年:第243-244页
2、
庄星华选注 .历代少数民族诗词曲选 上.呼和浩特: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,1985年:第167-168页
赏析
这首诗的前两句诗概括了作者的处境,由此引出了后两句被迫出走他国的原因。这是一首十分巧妙的隐喻诗,全诗意象鲜明,隐喻深微。
《立木海上刻诗》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契丹人写的汉文诗,也是今存最早的辽代五言古绝。这一首诗的意思是,既然自己无力抵住他人的压迫,只好躲避。耶律倍本为皇太子,按说继皇帝位者应是自己,可帝位却偏偏落在自己的弟弟德光身上,德光不仅没有因哥哥之让位而厚待兄长,反而见疑兄长欲加害之,这就是“小山压大山”;而自己虽为兄长,但却无力对抗作为皇帝的弟弟,所以说“大山全无力”。两句诗概括了自己所处的地位,说明了自己走适他国的原因。
袁行霈在《中
创作背景
天显五年(公元930年),耶律倍为避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害,携高美人载着书籍投奔了后唐。走时立木海上、刻诗于木,该诗便是为记录此事而写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马清福著 .东北文学史.沈阳:春风文艺出版社 ,1992年:第166-167页
简析
《立木海上刻诗》是一首五言绝句。此诗前两句概括诗人的处境,由此引出后两句说在弟弟的猜忌、倾轧下走投无路的遭际,以及逃奔异国、亡命海外之时的悲凉凄楚之情怀。这是一首十分巧妙的隐喻诗,全诗意象鲜明,隐喻深微,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尚率直讳委婉的民族性格,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。
子奇治阿县
佚名〔未知〕
子奇年十六,齐君使治阿。既而悔之,遣使追。追者反,曰:“子奇必能治阿,共载皆白首也。夫以老者之智,以少者决之,必能治阿矣!”子奇至阿,铸库兵以作耕器,出仓廪以赈贫穷,阿县大治。魏闻童子治邑,库无兵,仓无粟,乃起兵攻之。阿人父率子,兄率弟,以私兵战,遂败魏师。
学习谚语三则
佚名〔未知〕
少年不知勤学苦,老来方知读书迟。
一日读书一日功,一日不读十日空。
学习不怕根底浅,只要迈步总不迟。